回主页
天涯知识库 · 孟子
目录
位置:主页 > 古代文学 > 诸子百家 > 孟子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而仁民,仁民而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物。”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惜它,但谈不上仁;对于百姓,仁,但谈不上亲。亲亲人而仁百姓,仁百姓而惜万物。”

【读解】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不过,充满什么样的?我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惜。惜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仁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情和仁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是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百姓时,才有可能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程颐)

从亲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百姓,再推向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呢?

推荐阅读

尚书> 庄子讲记> 话说中庸>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直译> 道德经解读> 鬼谷子白话文> 中庸白话文> 孔子家语> 论语别裁>

阅读分类导航

四大文学名著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